373-冬天裡的夏天

// //
冬天裡的夏天 前幾天下午又去騎了一趟淡水河岸自行車道,這次選白天的時候,想看清楚上次的行程風景,到了雙溪碼頭附近,分道時,
走了和之前不一樣的路,事後回想應該是那天晚上這條路是封起來的。這條不一樣的路沿途有棒球場,有一些小孩在打棒球,還有一個塗鴉區,本來沒發現是塗鴉區,看到好多塗鴉很開心,但一發現就覺得很無趣,塗鴉就是要反抗體制,要在體制外行動。 騎著騎著,覺得有點累了,也騎了2個多小時,腰也開始不太舒服,可能因為1月初某個雨天在家附近的天橋下樓梯時滑倒,當時一手撐傘一手拿飲料,所以完全沒支撐地直接跌坐在樓梯上,本以為恢復得差不多了,沒想到還是不太能騎太久的車,於是想趕快到捷運站,終於看到一個牌子有分道指示,一個是往內湖大直,一個是往士林北投,我當然選往士林北投,但騎著騎著,圓山飯店竟然出現在前方,開始覺得不太對,於是停下來一陣子,休息一下,剛巧有個男生在練跑步路過,於是我問他這條路通到哪?他說大直,我整個火都上來,路牌指示是整人遊戲嗎?然後耐著性子問到要怎麼到捷運站,他告訴我方向,終於騎到中山北路,看到了北美館,原來騎到圓山了,好累呀。 最近看了《幸福綠皮書》,3位編劇平均年齡是59歲;《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編劇90歲了還在創作,真的覺得台灣人的思考邏輯似乎有點極端或狹隘,重視年輕人要給年輕人機會好像同時就要抹去歲月的價值,應該是可以並存吧,只要這些被外在數字匡住的“老人“都保有一顆不曾老去的好奇心。只是也許大多數的人都不是真正地想創作些什麼,也沒有什麼想對世界說的話,如果這些人都是認真的創作者,就不會有差別心去對待每個創作環節裡的人,因為知道創作不易,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每個人的作品與努力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說到底,大多數的國片為什麼那麼難看呢?因為懶、沒膽又自大。不思考不吸收也不敢改變或冒險,所以沒有視野沒有觀點,最重要的是沒有同理心沒有愛,同時也覺得大眾看不懂,分辨不出好片爛片。 前陣子和媽媽邊看電視邊聊天,剛好新聞也播出假新聞的議題,提到記者之類的詞,媽媽一邊看一邊突然冒出一句。 「“我只是個新聞記者“這部電影很好看」 什麼?有這部片?我怎麼都不知道! 愣了2秒。 「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吧」 「對對對,就是這部。」 「妳有看?」 「對呀,那天電影台有播。」 (為了確認我們說的是同一部,複習了一些零碎的電影片段。) 「那妳看完了嗎?」 「有呀!從頭看到尾。」 「妳不會覺得悶嗎?那是講韓國的歷史事件耶?」 「不會呀很緊湊很好看又很感人。」 「是喔」 我好驚訝,因為媽媽每次看“國片“前面不到1分鐘就轉台,轉台時還會伴隨著類似“看不下去,受不了這麼難看“的搖頭。就連她喜歡的新垣結衣主演的《乒乓少女大逆襲》,也只看了10分鐘就轉台。 「這韓國片耶,妳不是說韓劇都很難看,妳知道這部片?」 「知道呀,我想說看一下看看,結果就一直看到結束」 「妳怎麼知道這部片?」 「新聞有介紹啊。」 本來我也很排斥韓國電影,但後來覺得他們真的很會寫劇本,想要煽情或是想要芭樂,就可以煽到芭樂到恰到好處,這就是一種精準的執行,而這樣精準背後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設計去思考。 這5個多月以來寫作相關的事完全停擺,電影也只看了3部-《一屍到底》、《羅馬》、《幸福綠皮書》,mod也被打入冷宮。 想想自己想要寫什麼也不一定就寫得出來或是大多數的時間裡什麼都想不出來。 這像夏天的冬天,另一端是比南極洲還冷的極地氣候,地球快點爆炸好不好。